黑龙江牡丹江鸿马移动警务室助力构筑巡控新格局
走在牡丹江的大街小巷,你会看到24小时闪着警灯的警务流动车,而且无论夜里几点都会看到肩头双闪警灯的巡逻民警。近日,记者走进全国首创“公安城管联勤执法巡逻”模式的牡丹江,探寻这里全警动员、全社会参与、全时空动态布警的巡控新格局。

流动警务车就是个小派出所
在牡丹江站南站前,女子交警大队的流动警务车静静地停靠在路边。警务车上,多块监控设备屏幕上显示着周边路段状况。车上民警正在为报警群众做笔录,而另外一名民警则快速操作摄像头控制键盘,将出现警情的区域放大查看。
“刚开始设立时,百姓听说流动警务室就是个小派出所,不仅能处理交通事故,还能抓坏人、咨询业务,所以许多居民、商户、行人都围上来看。”东安交警大队教导员韩涛说,作为新生事物,流动警务室自建立起就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。
记者看到警务车内配备约束带、警戒带、指挥棒、强光手电等装备,适用于各类警情出警需要,同时还配备了饮水机、医药箱、微波炉等设施,在方便群众的同时,也兼顾了民警在执行重大任务时的生活需要。
作为全市“最辛苦”的流动警务室之一,牡丹江站南站前女子交警大队流动警务室每天都要迎来众多群众。这些群众有的问路,有的报警,还有的咨询旅游乘车问题等。流动警务室和普通车辆相比体积较大,目标明显,停放在人员密集场所不仅方便有困难的群众及时求助,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展便民职能。在日常生活中,流动警务室上的民警常常接待群众问路、咨询、喝水甚至小憩等事宜,还为前来求助的群众提供药品,甚至为丢失户口簿、驾驶证、身份证的群众办理登记、先期咨询。“流动警务室实现了一车多能,哪里的群众有需要,警务车就开到哪里,民警也就把工作做到哪里,这是新型警务模式的要求,也是流动警务室设计的初衷。”牡丹江市公安局巡防办主任刘魁力说。
民警告诉记者,牡丹江打造“白天见警徽、晚上见警灯”的全方位巡防格局,将城区划分为100个巡控网格,牡丹江市区的文化广场、江滨公园等14个繁华地带列为安全形象点布控,分别由武警部队、消防支队、边防支队以及边防、森警等武装人员负责治安;为他们配备几十台警力车不间断巡逻,同时与治安岗亭布控结合。
牡丹江市公安局还将全市573条街道线路分出级别,根据轻重缓急和实际需要,巡逻以步行为主,车巡为辅。街路面巡逻与居民区巡逻无缝对接,还在参巡线路中的繁华地段、学校、集市及金融网点设置停靠点,加强巡逻巡视力度。对普通街道和社区实施“面”的巡逻,开展巡逻巡回和守护结合,无论是“动”的巡逻还是静的守护,不给兴风做浪的犯罪分子以任何作案的机会,目前日发案量从以前的每天二三十起锐减至十起以下,有时甚至零发案。
为增强新型专业化巡控体系的实战效果,牡丹江市公安局专门以警令形式发布了警情控制责任倒查制,对于在巡逻责任区内玩忽职守、不尽职尽责造成发生可控性案件的,次责任人写出检查,第二次给予处分,再次发生的,主管领导引咎辞职。通过落实巡防责任倒查制,提升了巡逻民警的管事率,发案率直线下降,群众满意率直线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