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技术的成熟,警用安保、巡逻机器人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需求逐渐增多,应用场景不断拓宽。其中,重要场所是警用机器人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。
重要场所包含政府驻地、要害部门、会议场馆和政治广场等地,政治敏感度高,安保级别高。每逢重要会议召开、大型活动举办时,重要场所的安保压力会大幅提升。警用机器人可协助警务人员执行日常巡防、人员识别、身份核验等任务,可有效减轻警察压力。在2017年国庆中秋佳节、十九大,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,警用机器人在重要场所进行示范应用,取得较好战果。
重要场所示范应用进一步明确了警用机器人的实战需求,其固有特点对机器人的功能、性能及应用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,对其他场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果,为警用机器人更好更快地应用于实战提供指导和支撑。
一、实战需求
重要场所的安保工作需要实现对管辖区域全覆盖巡查,需要尽早发现安全隐患,及时处置突发情况,具有巡逻面积大、人流密集、环境复杂等特点。国内的重要场所一般采用的是人工巡查和视频监控结合的安保机制,但受硬件条件和人力所限,往往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。
根据重要场所的实地情况和现有安保方案特点,本次警用机器人的示范应用目标定位为服务群众、助力民警、提高战力三个方面,警用机器人的功能设定、实施方案、应用模式都结合现场的实际需求出发,旨在更好服务实战。
在示范应用之初,实战需求初步设定为形象展示、服务游客、协助执勤三方面:在形象展示方面,需要外形为警示涂装、红蓝警灯交替闪烁,要求形象庄重威严,有一定的警示威慑作用;在服务游客方面,需实现语音播报、警民对讲、人机交互等功能,维持游览秩序,回答游客问询;在协助执勤方面,能具备自主巡逻、视频监控、人脸抓拍、实时比对和红外夜视功能,可辅助民警执行人员鉴别、夜间巡逻等任务。
在示范应用期间,警用机器人全天无休工作,在完成任务的同时,积累了一些新的实战需求,总结如下:
(一)完善灵活布设的应用模式
针对重点场所存在监控死角和盲区、巡查密度不够及其他安全隐患,利用警用机器人机动灵活的特性和视频监控、人脸抓拍的功能,将其引入进行移动监控布设和不间断巡逻的环节,形成更加立体、完善的安防体系。
(二)对发现的重点人员进行实时定位与追踪
从发现重点人员报警到民警赶赴现场处置,中间存在时间差,而且重要场所人员众多,对于重点人员的定位与追踪显得尤为重要。
(三)对现场可疑人员和行为进行分析与识别
重要场所内可疑人员通常会出现异常行为举动,这也是现场执勤民警可以提前发现此类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。机器人视频采集具有全方位的视角和更丰富的信息,如能采用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的手段对异常行为进行发现、分析和研判,可大大提高该类事件的处置效率。
(四)要求应用现场的快速布控和指挥
警用机器人属于高新技术,要想真正发挥作用,还需要通信网络和指挥后台的密切配合,目前这两者的布置搭建耗时较长,不适用于突发任务。因此,提高应用现场的布控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实战需求。